经济日报:做强做优国企 服务大局

时间:2012-10-31 【字号:

——访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


  国企改革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历程置于更大更远的时空坐标中,才能了解国有企业的历史轨迹和巨大成就。”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我国的国企改革在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取得了巨大成就,成绩来之不易。”


  “通过三方面的改革,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国有企业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邵宁说。一是通过“抓大放小”,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领域,国有经济实施了大规模的主动退出,由此完全改变并优化了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二是对由于经济转型或经营不善而造成的困难国有企业,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疏通了破产退出的通道,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大量困难国有企业退出市场;三是2003年国资委成立后,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初步建立,解决了多年存在的国有企业多头管理、责任不落实、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国企改革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如业绩考核制度等,大大激发了企业内在的发展活力。“通过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把国有经济集中到了大企业层面,通过政策性关闭破产淘汰了国有大企业中的劣势企业,剩下的都是好企业;通过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优化了这些好企业的外部管理体系,而且不同程度地解决了其内部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是必然结果。”邵宁说。


  国有企业自身做强做优的同时,也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邵宁表示,现阶段国有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包括中央企业全面供油、供气、供电、通讯保障,也包括地方国有企业全面的供水、公共交通、垃圾处理等。二是在大企业层面提升国家竞争力。军工、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重大项目施工等领域,规模经济要求很高,需要由大企业支撑。比如大飞机的研制,技术要求高、投资大、风险大,只有大企业才有实力来承担。


  “经过多年改革,目前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互补性已经显现。国家产业竞争力由多层次构成,大型国有企业和广大中小企业都是国家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一不可,互不矛盾。”邵宁说,在国有企业不具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层面,已经基本没有国有企业;在石油石化、电网、电信等垄断行业,国有企业在产业链前端,主要起保障作用;产业链后端都已开放,带动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仅中国移动一家企业就拥有300多个一级供应商,带动了民营终端、芯片制造企业发展,这些企业年产值超过20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邵宁说,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继续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当前,国企改革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依然很重,厂办大集体等一些长期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大而不强的问题还较为突出。


  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几年我国将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促进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与此同时,推动具备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体上市,不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国有大型企业则要加快股权多元化改革,对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型企业要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本文章摘自10月29日《经济日报》)

相关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